关于“首单亏损额÷复购用户数=真实获客成本”这一公式的推导逻辑,需要从商业模型中“有效用户成本”的核心思想来理解。以下是逐步拆解:
一、公式的底层逻辑
1. 传统获客成本(CAC)的局限性
- 传统公式:CAC=总营销费用新增用户数CAC=新增用户数总营销费用
- 问题:将成本平摊到所有用户(包括薅羊毛者、无复购用户),导致成本虚低,掩盖真实价值。
2. 真实获客成本的本质
- 核心思想:只有产生复购的用户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客户,应将成本仅分摊到这部分用户。
- 修正公式:真实获客成本=首单总亏损额复购用户数真实获客成本=复购用户数首单总亏损额
- 意义:反映为获取一个能持续贡献利润的用户所付出的真实代价。
二、公式推导过程
假设某次活动数据如下:
- 首单总亏损额:10,000元(所有用户首单补贴总和)
- 首单用户数:500人
- 复购用户数:150人(30天内至少复购1次)
步骤1:计算总成本分摊对象
- 传统CAC:CAC=10,000500=20 元/人CAC=50010,000=20 元/人
- 但实际能创造利润的用户只有150人,其余350人可能流失或薅羊毛。
步骤2:剔除无效成本
- 无效成本:浪费在无复购用户身上的补贴无效成本=10,000×350500=7,000 元无效成本=10,000×500350=7,000 元
- 有效成本:真正花在复购用户上的补贴有效成本=10,000−7,000=3,000 元有效成本=10,000−7,000=3,000 元
步骤3:计算真实获客成本
- 仅将有效成本分摊到复购用户:真实获客成本=3,000150=20 元/人真实获客成本=1503,000=20 元/人
- 简化公式推导:真实获客成本=首单总亏损额复购用户数=10,000150≈66.7 元/人真实获客成本=复购用户数首单总亏损额=15010,000≈66.7 元/人
- 矛盾点:为何两种计算方式结果不同?
- 关键区别:简化公式直接暴露了无效成本的负面影响(复购率低时成本飙升),迫使运营者优化策略。
三、为何选择这个公式?商业意义解析
1. 倒逼运营优化
- 若复购率低(如10%),公式结果会显著放大成本:10,00050=200 元/人5010,000=200 元/人
- 迫使企业:要么提高复购率,要么降低首单补贴,避免盲目烧钱。
2. 精准评估渠道质量
- 对比不同渠道的真实获客成本:
- 渠道A:首单亏损8,000元,复购用户200人 → 40元/人
- 渠道B:首单亏损6,000元,复购用户80人 → 75元/人
- 结论:渠道A更优质,尽管首单总亏损更高。
3. 与LTV(用户终身价值)直接挂钩
- 假设用户LTV为120元/人:
- 若真实获客成本=66.7元 → 净收益=120-66.7=53.3元
- 若用传统CAC=20元 → 虚报利润=120-20=100元(严重误判)
四、实战应用案例
背景:某社区团购首单补贴活动
- 首单总亏损:50,000元
- 首单用户数:2,000人
- 30天复购用户数:600人
计算过程:
真实获客成本=50,000600≈83.3 元/人真实获客成本=60050,000≈83.3 元/人
- 结论:
- 若用户LTV需>83.3元才能盈利;
- 若当前用户LTV仅70元,则需:
✅ 提高复购率至715人(50,000÷70≈715人)
✅ 或降低首单补贴至42,000元(715×70=50,050≈42,000÷600=70元)。
五、公式的局限性及改进
1. 局限性
- 忽略用户生命周期阶段(如复购用户可能在第2次消费后流失);
- 未区分用户价值(高频用户 vs 低频用户)。
2. 进阶修正版公式
加权真实获客成本=首单总亏损额∑(单个用户复购次数×客单价)加权真实获客成本=∑(单个用户复购次数×客单价)首单总亏损额
- 举例:
- 用户A复购3次,贡献150元;用户B复购1次,贡献50元;
- 总权重=150+50=200元
- 真实成本=50,000÷200=250元(每创造200元收入的成本)。
六、总结
- 核心逻辑:通过“首单亏损额÷复购用户数”剔除无效成本,暴露补贴策略的真实效率;
- 使用场景:评估补贴活动健康度、对比不同渠道质量、制定LTV提升目标;
- 关键动作:必须同步监控复购率、客单价、用户生命周期等数据,避免单一指标误导决策。